本书是一本以散文为主的文集,凸显出作者一贯的现实关注和人性关怀。作者目光远阔,扫描范围涉及自然、人文、生态、历史等领域。笔触所及,不仅是对农村、牧区和市井风情的精微描写,更多旨趣指向农耕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关系、生活意义、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变化。有追问,也有仰望。不乏迷茫,也多有洞见,文学表达因思考的深入而显厚重。本书还有一部分数量可观的文言作品,表现了作者对文言文技巧的娴熟掌握,宣示了现实内容和古典形式的成功对接,为读者提供了别样的文字风景。
本书系《中国古代天文知识》丛书之一。二十八宿每七宿一组,分别对应于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象,又与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这“三垣”将整个星空划为三十一个天区,它又与地理分野相对应,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二十八宿的第一本专门的科普著作,立足于文献资料,深入浅出地对二十八宿的含义、来源及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诠释,并通过介绍历史上著名的有关二十八星宿的故事,说明其对中国古代政治运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本书作者陈久金先生学养丰厚,文笔生动,本书内容学术创新与通俗易懂相结合,视角新颖,深入浅出,对喜爱并且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的读者很有裨益。
本书系《中国古代天文知识》丛书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在早期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经能够利用星体的位置辨别方向,判断时间,识别季节,因而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全书用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天文历法知识知识简明扼要地传达给读者,以翔实客观的资料说明了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本书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外国文学作品,可称为《爱的教育》续篇,讲述了主人公恩利科上中学以后,由于用功过度,结果累坏了身体,无法继续学业,休学后跟随舅爷所在的海滨小镇去生活、疗养的故事。恩利科通过舅爷的引导,亲近了自然、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锤炼了性格,培养了对大自然、对人类的博爱之心,并渐渐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开始了对理想的追求。全书深藏着“如何育人、如何做人”的主题,尤其是如何做一个完整的人,是一部优秀的社会教育读本。
本书是一部诗词鉴赏类图书。全书40篇阅读笔记,从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作品中选取大约200首经典诗词,以感性而现代的叙述,重新发现古典诗词的诗意,使其绽放出新鲜的光彩。作者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挖掘,并细腻深入但点到为止地与现代人生活体验以及生存情境对话,使古典诗词展现出勃勃生机,并调动读者自身对诗词的体验,以冀从汉语的古典精神中引发出现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启示。诗歌是人类爱的交流,不分古今中外,作者希望以博大的文学情怀,以现代人的自由眼光和敏锐感知力,重新阅读并回应古典诗词,发现古典中潜藏的现代的诗意,并以此面向汉语诗歌可能的未来。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手绘的青海省人民医院抗击疫情的护理图鉴,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于不同人群、不同场景设计编排的新冠肺炎防控科普知识。本书内容满怀对抗疫同行的敬佩之情和对疫情防控的责任感,绘画者用生动、温暖的画面讲述了一个个感人的抗疫故事;用通俗易懂、幽默的文字向大众普及专业的防疫知识。《青海省医美小护抗疫手绘漫画册》是信任与理解、关爱与专业的融合;是护理学科科普艺术的体现;更是医护人员专业、敬业、乐业的崇高品质的彰显。
本书系《共和国青海记忆丛书》之一。“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新青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稿集中展现了“4·14”玉树地震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可歌可泣的壮丽画面;反映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斗争中英勇无畏的伟大民族和人民;讴歌危难时刻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和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精神。这是波澜壮阔而又感天动地的一段历史,是生与死的悲壮史诗,是这个时代动人的中国故事。不仅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一个奇迹,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世所罕见的凝聚力和新时代中国强大的国家力量。
本书由青海省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能力培训基地组织全省的医疗、院感、护理专家对新冠肺炎的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流程秩序及培训方案进行审核、梳理、修订、编撰而成。此书一共包括四个章目:第一章,新冠肺炎概述;第二章,新冠肺炎护理管理规范及流程;第三章,新冠肺炎患者专科护理;第四章,新冠肺炎防控策略。旨在为全省医护人员防控新冠肺炎提供系统、专业、实用的科学知识、实践技能和管理规范,引导广大医护人员在做好自身防护的情况下正确而有效地应对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藏籍译典丛书》之一。作为一部早期的历史文献,这部著作可谓是一部完整的吐蕃通史,不仅具有独特的史学观念、编写体例、叙事风格及叙事文体,而且具备了完整的断代、分类体系,在藏族史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该宗教史籍当中还有许多在其他史籍中少见的内容,如吐蕃小邦、吐蕃法律制度、吐蕃寺庙、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的历史以及已失传的珍贵古籍史料等,都是它的独特之处。《弟吴宗教源流》由藏语本翻译成汉语本,可以说不仅解决了汉语界学者研究该部藏族历史名著的困难,而且也架起了藏汉文化进一步交流的桥梁。因此,汉译本《弟吴宗教源流》是一部供读者学习和研究藏族历史的重要译著。
本书是弘扬柴达木石油精神的长篇小说。记叙的是青海高原上一支中国石油勘探队伍,受国家之命,于1954年初春,折柳渭水之滨,穿越千里河西,越过苍茫祁连,翻过雄奇阿尔金,挺进人迹罕至的柴达木盆地,庄严履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使命,自此三代石油人把他乡作故乡,基因代际传承,历经半个多世纪在天际线之上激情奉献热血石油,几经挫折而无怨无悔,自强不息而奋起抗争,终于在瀚海戈壁建成青藏高原重要的工业基地,为青海、甘肃等地区工业、民生和国防提供了重要能源保障的创业故事。书中主人公以第一代柴达木石油开拓者为原型,提炼并塑造了领导者“何满江”、奉献者“陈启仁”、知识分子“葛先华”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千千万万的石油人,家国情怀,热血肝胆,舍生忘死,壮心不已,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用忠诚和担当,书写了雪域高原动人的英雄画卷。这是中国工业文明在西部高原的缩影,也诠释了中国工人阶级爱党、爱国、创业、奉献的精神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