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白洋淀纪事——采蒲台的苇》《度春荒》《吃菜根》《拉样片》《谈闲情》《乡里旧闻》《鞋的故事》《亡人逸事》《报纸的故事》《我的绿色书》《童年漫忆》《吃粥有感》等孙犁散文、随笔的经典篇目。还收录了作者与友人间的书信若干封,反应了作者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孙犁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开启了中国“诗化小说”。茅盾称其作品“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贾平凹称他是作家中的“大儒”。其作品入选历年高考语文阅读、作文素材库。
《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内容共分三十章,是一部全面叙述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学佛经历,格鲁派的产生、发展,各大寺院的组织结构、堪布传承、经济状况,五世达赖喇嘛事迹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出生,以及作者自己负责修建“世界一庄严”和其他寺院的情况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了解清初西藏寺院、研究格鲁派历史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目前有拉萨版藏文木刻本,中国藏学出版社的藏文铅印本和西藏人民出版社的汉文译本。
该书系《杨志军藏地小说系列》之一。这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悬疑小说。书稿以仓央嘉措的情歌为线索,力图拨开历史迷雾,超越爱恨情仇,以《达·芬奇密码》式的悬疑方式破解神秘的伏藏。小说的开篇就用一桩杀人案引出了一个古老神秘的暗杀组织;主人公香波王子从北京逃亡到拉萨,从雍和宫追踪到布达拉宫;沿途经过甘肃拉不楞寺、青海塔尔寺,最终达到西藏。历经磨难与追杀,最终用仓央嘉措情歌破译了伏藏之谜,并获得了爱是拯救一切的力量信念。
本书系《杨志军藏地小说系列》之一,主要是讲柯柯部落的亚敦哥洛一直渴望成为超越邦主的英雄,却被迫流亡,儿子巴思坎得尔出生后他将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当巴思坎得尔9岁时,亚敦哥洛死于森林大火,巴思坎得尔便回到部落,被瓦勒庇一家收养,长大后的巴思坎得尔凭借自己的智慧征服了野骛部落、塔崩部落、柯柯部落、女王部落等,在此过程中他是大诗人、荒原的强盗,也是大家心中的大英雄。当整个荒原人都称他为英雄的时候,挎着枪架着炮的麒麟军又站在了他面前。面对真枪实弹,手拿大刀长矛的巴思坎得尔为捍卫自己的英雄称号、捍卫心中神圣的荒原而奋力拼搏的故事。
本书是弘扬柴达木石油精神的长篇小说。小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8名女地质队员在柴达木盆地勘探石油时牺牲的故事,展现了她们面对生死,把保存珍贵的勘探资料作为自己最后的使命;第二部分通过石油人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赞歌。小说语言生动,情节悲壮感人,从8名女勘探队员在生命最后一刻做出的庄严选择中,从石油人开采石油的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中,树起了柴达木石油人的丰碑,表达了他们在柴达木建设中为祖国富强而怀抱的伟大志向,以及凝练出来的石油精神和铁人的力量。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藏族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历史上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性,翻译、整理和出版,对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交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书前有法尊法师的汉译本,但偏重文言文,今人理解困难。本书稿用白话文译成,通俗易懂,便于读者阅读,较同类书具有鲜明特点。
本书为弘扬柴达木石油精神的长篇报告文学,记述了青海油田20世纪50年代的女子勘探队员、六七十年代的冷湖女子采油队等英模人物以及生活、工作在花土沟的石油家属们的光辉形象,她们舍小家,为大家,秉持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与信念,在柴达木盆地平凡而艰苦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奋斗的真实故事,展示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和石油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弘扬了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油而战的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的实干精神”为核心的柴达木石油精神。
本书清晰地勾勒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变迁历史。丝绸之路青海道初创于史前,约形成于东周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曾先后被称为“羌中道”、“河南道”(“吐谷浑道”)、“青唐道”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青海道因“吐谷浑道”“唐蕃古道”的兴起而进入鼎盛期,一度发挥了中西陆路交通主干道东段主线的作用。作者以扎实的文字史料梳理和考辩,并佐以重要历史遗迹和遗物为证,充分说明了丝绸之路青海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内部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伟大贡献。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始建于1379年,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的“艺术三绝”远近闻名,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珍贵文献典籍。 本文为一部有关塔尔寺概貌式的简明读物,其藏文原本是曾担任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的塔尔寺却西活佛洛桑贝丹龙日加措于20世纪80年代初所写,今由著名藏学家陈庆英领衔译注,对研究和保护塔尔寺的历史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本书系《时代记忆文丛》之一,是作家何其芳的散文作品集。本书体现了何其芳散文至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历程。他前期的散文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别具风格。奔赴延安后,随着何其芳生活天地和世界观、艺术观的改变,他的散文在时代脉搏和生活气息方面,有了崭新的色彩,把饱含激情的笔触伸向对解放区活生生的感人事迹的歌颂,歌颂人民军队、歌颂老百姓,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新环境里的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