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政教史》是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1801~?)于清?同治四年(1865)完成的有关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发展、藏汉民族交往的地方专史。 安多是藏语地名的汉译,古译为“多麦”,到元代又译作“脱思麻”或“朵思麻”,藏语意为“末尾或下部”,具体指今青海巴颜喀喇山以东,包括甘肃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全文共三编十八章,叙述今甘肃南部白龙江流域、洮河流域、大夏河流域及青海的黄河、湟水、隆务、大通河等流域,河西走廊,四川的松藩、阿坝、大小金川等地大小寺院(主要对象为格鲁派)的建立,发展过程,大小政教合一的形成,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各主要寺院的敕建与其历史作用,各中心寺院的形成与兼并,主要历史人物的成长与作用,若干部落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一些地区的宗教斗争及青海与卫藏的关系等等。此外,并罗列各大寺院之各学院的设立、讲学制度、学级、课程、学位、僧侣数目、活佛府邸以及法会等。尤其对于各寺院所属的溪卡庄园,更缕述其隶属关系。
《觉囊派教法史》,阿旺·洛追扎巴著,索南才让译,主要记述了藏传佛教觉囊派最初在西藏的形成情况及后来逐渐传播到青海、四川等藏区的历史。其中,对该教派的创立和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著名僧人宇摩·米觉多吉等人的介绍尤为详细。
该书为我社《藏籍译典丛书》之一,是藏族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不仅对许多历史问题都有简要记载,尤其是对萨迦派的历史,元朝在西藏的军事、赋税、设立驿站、法律、本钦的委任等元朝与西藏的关系方面都有详细记载。
《布顿佛教史》,亦译《佛教史大宝藏论》、《正法生源宝藏》、《善逝教法史》、《布顿教法源流》等,成书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是布顿大师的代表作,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经典性作品”。全书原分四总纲,实为三大部分内容:1.佛教概论。讲述闻、说佛教正法的利益功德。法的含义、分类,经论的构成,以及闻、思、修佛法的方法和对上师、弟子的要求,从中反映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教法。2.佛教历史。讲述印度佛教的创立、传播、发展情况。佛教在藏族地区早期传播的经过,名列来藏弘法的93位班智达和藏地192名大译师,其中较详细记述了佛陀释迦牟尼及其他许多佛学大师的生平事迹,为研究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历史提供了珍贵史料,是藏族历史上最早成型的佛教教法史。。3.藏文大藏经分类目录。这部分是全书最有价值的內容,对所有佛教典籍按显密、经论详加分类,按类列出书名,注明作者、译者及卷函、偈颂数量等,是藏文大藏經的雏形、佛教文献瑰宝。《布顿佛教史》向來受到海內外藏学界的高度重视,为藏学研究者必读之书。
本书写的是一群动物的故事,可以说它们都是我(作者)的朋友,你也可以这样看待它们。从很多动物身上我们看到,它们与人类曾经是何等的亲密,它们身上烙有人类文化的神秘印记。人类也一直在津津有味地讲述它们的故事,像是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 我们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并亲近大自然,从而探索构建一种相互感知和信赖途径的可能。假如我们的本意是友善的,进而用这样的书写传递一种悲悯情怀,唤醒对自然万物的慈悲之心,相信万物会感受到我们的慈悲,并以它们的方式将万物更大的慈悲回赠给我们。
1984年,本书作者大学毕业时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立下愚公志,开发大西北”的号召,志愿来青海工作;30多年间,作者先后在乡、区、市、省直单位等党政机关工作,长期从事文字写作和调查研究工作。本书是作者认识青海、热爱青海、奉献青海的总结和见证。收入本书的70多篇文章大部分都是过去发表过的,分为“新闻篇、调研篇、政论篇和附录”4个部分共26万多字,同时配发了500余幅与文稿有关或者反映青海自然人文社会现实的照片,力求图文并茂,从一个侧面记录了青海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研究青海某一时期历史提供一些真实的资料。
全书在历史事实准确地前提下,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记述了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朝与吐蕃国达成联姻,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在唐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下,从唐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县)、河州(今甘肃临夏)、鄯城(今西宁),西越赤岭(今日月山),又行经今玉树前往逻些(今拉萨)的故事。还对唐蕃古道进行描述,并选择古道所经的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点作简要推介,对唐、蕃两个战略伙伴时战时和的变迁大势,发生在青海的与唐蕃古道有关的历史掌故,以及唐代以后唐蕃古道的利用情况、路线的变迁情况等也作了一些简明系统的交待。
该书系年度最佳诗歌选本,该书按照诗作发表时间排列顺序,精选了吉狄马加、食指、欧阳江河、王家新、树才等二三百位海内外华语诗坛著名诗人创作和发表于2016年的代表性诗歌作品,选本视野开阔,题材广泛,风格多姿多彩,作品质量上乘,全面呈现出2016年度中国新诗的创作实绩与整体风貌。该书作者已连续六年主编《中国新诗排行榜》,该选本兼具学术性、包容性、审美性,视野开阔、独具特色,全面呈现了当下汉语诗歌的创作风貌与美学生态,是中国新诗的风向标。
从该诗集中能够体验出作者的赤诚、宽厚和豪迈的气魄,感悟到柴达木的广阔和神奇,让人有一种回肠荡气的酣畅和激奋不已的情怀。作者的诗是真情的流露,意志的张扬,它像火炬一样点燃了着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是一本值得回味的作品。
本书从三个方面探讨撒拉族在精神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些困惑。一是以中华文化和撒拉族文化母与子、源与流的关系出发,探讨撒拉族精神、撒拉族文化,以及撒拉族文化与多元文化互鉴共荣的命题。二是探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培育和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撒拉族精神文化。三是探讨在中华大家园中如何展示撒拉族独特一族的问题。文集中还有亲情抒怀、人生感悟、旅行感想等文章。文集分五个板块,分别为:眺望远方、梦回故乡、涵泳生活、岁月钩沉、灯下沉思,共55篇,约28万字。文集从不同侧面反映撒拉族社会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和历史变迁,反映鲜为人知的撒拉人的心路历程、情感纠结和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