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时代记忆文丛》之一。这是茅盾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用文艺的手法表现了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被称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之一。小说内容以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为主线贯穿全书,围绕着这条主线,作者把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纷纭复杂的矛盾和形形色色、多姿多态的人物,编织进一幅广阔、鲜明而又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图画。小说结构谨严而宏大,对后来的社会历史小说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被译成多种外文,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本书系《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之一。书稿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末,白求恩作为北美著名胸外科专家,放弃了十分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来华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在不足两年时间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故事。生动描述了白求恩为了中国的抗战事业所付出的一切乃至生命。
本书系《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之一。讲述的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故事,董存瑞是人民解放军的六位经典英烈之一,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全书从董存瑞出生写起,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他人生中各个重要时期所经历的事件,特别是他少年时代的经历,诠释了董存瑞如何由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的过程。他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通过读英雄的传奇故事,引导和启发读者从董存瑞的故事中汲取营养,自强、励志、奋斗,实现人生价值。
本书系《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之一。狼牙山五壮士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7连6班 ,为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军的5位英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他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本书用传记文学的写作手法,以五壮士的壮举为素材,歌颂了崇高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本书系《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丛书之一。书稿内容描述了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刘胡兰参加儿童团、从事妇女工作、入党、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等一系列光辉事迹,解读了她从一个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革命英雄的人生历程。全书不仅让读者看到党的力量、毛泽东思想的力量,使刘胡兰从一个普通农村姑娘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而且还让人们更加具体真切地了解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内涵。
本书系《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之一。讲述了在抗日战争的年代里,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不顾个人危险、不避艰辛,日夜掩护、护理八路军伤病员,带头送子参军,做军鞋、缝军衣积极支前。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继续革命,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新篇章。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先锋,是祖国的骄傲,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人民共和国将永远铭记,历史将永远铭记。
本书系《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之一。书中讲述了杨靖宇将军一生的战斗业绩,全面考察英雄的人生足迹,深刻思考伟人的历史性贡献,深入研究杨靖宇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壮志未酬身先死,英雄精神贯长虹。在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深切缅怀杨靖宇将军的光辉业绩,深入学习杨靖宇将军的英雄故事,大力弘扬杨靖宇将军的崇高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系《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故事汇》之一。讲述了赵一曼同志光荣伟大的一生。她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她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率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英勇善战,威震珠河,常常让敌人闻风丧胆。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因为誓死不向日军提供情报被残酷杀害,在珠河县小北门广场外壮烈牺牲,年仅31岁。她是中国人民的好女儿,是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四部医典》又名《医学四续》,是由古代著名藏医学家宇妥·云丹衮波等于公元773—783年编著而成,是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又吸取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全书由《概论续》《论述续》《秘诀续》和《后补续》四部构成,共一百五十六章。其中《概论续》共六章,概括地介绍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的一般知识;《论述续》共三十一章,详细介绍了人体生理解剖、疾病发生的原因及规律以及卫生保健、药物性能、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医德等;《秘诀续》共九十二章,专门论述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后补续》共二十七章,主要介绍切脉验尿、药物方剂以及各种特殊疗法等。本书为综合性的藏医经典著作,可称之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藏医临床实用百科全书。原著采用了古藏文的佛经韵语编写,译者采用以述意为主的白话文体翻译全文,语言通俗易懂,是一部在我国藏医药学的教学、研究及广大临床方面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一本具有方志性质的资料专集,收录了19种有关青海各地风土概况的调查集。本集所收的这些风土调查资料都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中心,分类记述了该地区的疆域形势、建置沿川、山川气候、名胜古迹、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物产资源、水利交通、政治实业、文化教育以至地方人物等等。门类广泛,体例简括;多系调查采访实录,内容较为翔实,可靠程度较大。为读者呈现了该时期青海的一个概貌,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本时期青海的相关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