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源文化》丛书之一。作者以粗犷的散文笔调、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了自己多年来关注环保,赴青藏高原考察澜沧江、长江和黄河源头的经历,详细记录了考察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巍峨景观形成的机理、景观美学的价值、开发保护的建议等,并将这片雪域大地中大江、大河、雪山、冰川等绮丽壮阔的自然风貌和扎陵湖、鄂陵湖、文成公主入藏故事等神秘动人的人文风貌真实地展现在广大的读者面前,全景式地再现了三江源地理之美和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源”生态和“源”文化。
本书是《源文化》系列图书中的一本,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一个旅游者寻觅、发现的目光,以文化大散文的表述方式,唯美诗意的笔触,独特的心灵感悟,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江源地区的藏式建筑艺术,其中富含特色的部分包括果洛州班玛县的碉楼,通天河畔的古村落,主要的藏传佛教寺院等。书中大量配图由著名摄影师采用独特角度拍摄,让读者在领略到江源地区藏式建筑独特风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文化及生态观念。 总之,这是一本具有较高思想性、文学性和出版价值的散文集。
本书为《源文化》丛书之一。作者以细腻的散文笔调、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了自己两上青藏高原,考察澜沧江、长江和黄河源头的经历,集中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等。通过走访,作者从当地古老的民族风情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源”生态和“源”文化,并在这一路上绮丽壮阔的自然风貌,以及这片雪域神秘动人的人文风貌中寄托了自己对高原人文与历史的思考,所以这是一部具有经典品质的生态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高水准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作者极高的精神境界与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
《问道三江源》一书系《源文化》丛书中的一本。该书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宗教传承等几个方面,全书共十四篇文章,如《源的坛城》《通向天的江》《源自天的河》《极地盛开的莲花》《珠牡走过的地方》《摩挲江源大地》《寻找可可西里》《历史的港湾》《青藏文化的根》等,作者文扎通过走访,从当地人古老而独特的眼光和观念出发,以不同的出发点、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源”生态和“源”文化。
本书是《源文化丛书》之一。2017年诗人于坚受邀赴玉树治多参加文化活动,写下了关于长江源头、澜沧江源头的具有深度和思考性的文字,在有限的文字里,诗人也表达了进入青海沿途的感受体会,富有诗性的文字颇有意味,并融入了个人若干首诗,让这个文本更显得与众不同。作者在摄影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曾获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全球摄影大赛华夏典藏奖等奖项,因此,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都极具含金量。由于文字总量在4万字左右,作者又添加了他此行拍摄的近百张黑白图片,并给每幅图片配500字以内的文字,因此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散文随笔集。
本书精选了260余首历代诗人歌咏青海的诗词。这些诗词或表现了青海地区山河的壮丽,历史的悠久,气势雄浑,苍凉遒劲;或描绘了青海地区风情的瑰奇,人民的质朴,细腻动人,耐人寻味。阅读历代诗人的这些诗作,会令人浮想联翩,发思古之幽情,感现实之美好,激发起人们对青海的无限热爱之情。尤其是在建设新青海的今天,这些或厚重或质朴或奇绝或优美的诗篇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青海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对今后美丽青海的建设也不无裨益。
这部长篇小说以女官扎措、阿妈旺姆、更吉和拉姆卓玛等四个不同身份女子悲喜交加的感情线为主线,讲述了20世纪初期,藏族牧区部落千户长制度的兴盛与衰败,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同时深刻揭露了马步芳罪恶统治的真面目。
本书系《藏族当代长篇小说译丛》之一。小说通过缜密详实的细节、细腻生动的情感,描写了我国与印度之间民间商贸路上的各种奇闻异事,反映了两国民众之间的友好往来。此书不但有着较好的文学价值,对中印民间贸易历史的了解研究,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对这段独特的历史再度书写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部小说以一名藏族当代女画家对初恋情人的眷恋为线索,质朴地表达了藏族女性的爱情观、人生观、价值观。作者立足现实土壤,以民族文化气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叙述藏民族生活场景,以现代意识来审视藏民族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的女性的观念形态。同时,反映藏民族的风土人情,展示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的矛盾与融合,生动地描绘了农村、牧区和城镇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人们的生存竞争进程和五彩缤纷的人生,以及现实生活中一切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愿望。作者一方面抒写着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见解,另一方面又执着地抒写着自己对草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其作品语言质朴无华,笔触细腻真实,始终保持着理智对待生活的一种近距离的透视。
本书系《藏族当代长篇小说译丛》之一。小说通过萨培和当增两个主人公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经历,文字叙述优美,故事离奇曲折。其内容充分表现了藏族的民族风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了藏族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