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动物乐园。这是一本全面、立体地介绍可可西里动物的生态散文集。作者把五十多年来,在可可西里目睹的各种动物的变化和命运以及自己的感受,用灵动的文字记录下来,揭示了生命本质的强大震撼力,呼吁人们和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突出了万物都渴望生命,万物都有情爱,人要善待万物。可可西里因为有了鸟、藏羚羊、棕熊、牦牛、狼等野生动物,所以高原的第一缕霞光才如此耀眼。书稿收录散文三十余篇,其中《藏羚羊跪拜》已在读者中广为流传。
全书在坚实的调查基础上,以非虚构的方式,对三江源作全流域、全景式叙写,细致、全面、理性、客观、生动地陈述三江源的生态面貌和生态价值、近年来生态保护取得的成绩;反思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探索路径;揭示藏文化覆盖下的三江源区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文明。为读者更加真实、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三江源打开一扇窗户。
这是我国第一部土族语言和汉语对照的词典,共收词14000余条,其中包括主条(单词)和副条(合成词)。词条用黑体字。单词条目形、音相同而义不同的,分立条目,词的右下角用阿拉伯数码顺序编号。形、音不同而义相同的重大变读词,分立条目,并分别在△号后标出互见条目,以便查找。
青海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流程及其广泛,种类丰富多彩,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青海刺绣凸显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民族意识。传统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到国家的重视,青海的部分民间刺绣已列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得到有效的保护。民间刺绣是民族文化中最为生动、丰富、质朴和健康的一部分。它体现着广大人民传统的审美思想和美学观念,表现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面粉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砖块、砂岩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青海雕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品种繁多,成为青海工艺美术的重头戏。 全书分9个章节,1.青海雕塑的历史渊源 2.石雕艺术 3.石刻艺术 4.玉雕艺术 5.木雕艺术 6.砖雕艺术 7.泥塑艺术 8.面塑艺术 9.其它材料塑造艺术。
剪纸,青海人叫“铰花样”,铰的花样多用于刺绣,同时也用于窗花、灯笼、门笺、喜庆装饰等方面。剪纸是一种十分简便的艺术形式,深受群众喜爱。青海民间剪纸是用剪刀、刻刀或其它工具,在各种材质的纸上,用不同的手段镂空、透雕,来实现造型的艺术形式,将纸铰成花木鸟兽之形,山水人物之貌。
皮艺画包括皮画、皮雕画、皮烙画等,是在皮子上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皮画历史悠久,多用于藏传佛教唐卡绘制,手法古朴。皮雕画和皮烙画属现代工艺,题材比较广泛,宗教、现代人物、民俗风情、山水花鸟均可反映。皮艺画使传统皮张焕发出新的光彩。 石艺画包括藏传佛教使用的彩砂坛城和民间的石艺、砂艺画。民间石艺画主要流行在青海省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千百年来在河水的冲击下,造就了千奇百怪的河卵石、砂石,人们将这些奇石摆放成各种图案,装扮环境,美化生活。进入21世纪以后,艺人们将河卵石、砂石粘贴在木板上,创造成人物、动物、花卉、鱼虫等形象,再加上一些砂粒的点缀,形成浮雕式的艺术作品。
青海皮影戏群众俗称“唱影子”,广泛流传在西宁市及东部农业区各县,也称作河湟皮影,是青海地方剧种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皮影是青海老百姓的主要文化活动。近年来,皮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皮影戏是集雕刻、绘画、音乐、戏曲、文学于一体的,是具有独立音乐声腔和表演技艺的综合性艺术,通过千百年的演变发展,其剧种不断完美成熟,而且有深厚而丰富的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