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会”是流行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藏族和土族村落的一个大型民间文艺活动,它所展示的特殊风俗和仪式弥漫着苯教、萨满教等原始宗教遗风,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傩祭、傩舞、傩戏等傩文化现象,而且这些民间宗教与藏传佛教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由原始宗教向现代宗教过渡的错综复杂状态。正是其所具备的特殊性,不仅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民族宗教学者的关注,而且也引起了汉文化熏陶下的广大民众的视线。本文作者连续多年关注六月会的仪式过程,用影视人类学的方法将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本书选择了特殊的视角,即对活动过程的主导者法师这一群体进行集中展示,并配有大量生动活泼的文字阐释,仿佛令读者身临其境。
本书是一本诗歌选集。本书主要遴选当代20位00后儿童诗歌经典作品和新锐优秀作品,充分展现中国儿童诗歌优秀作品的全貌。每首诗有知名诗人300字左右的点评,突出简洁性、可读性和优美性,并采用新颖的设计理念,精美的包装,打造成一本儿童诗歌读物中的精品。
这是一部具有探索意义的散文。大都写于作者父亲、母亲病重的时候。期间,他先是送走了母亲,紧接着,父亲再次病危。整日守护陪伴父亲、母亲的日子里,他想的最多的是生和死的问题。书中作者通过父亲和母亲,对生死观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探讨和思考,也渗透着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进而把真实感受和特殊体验诉诸文字,这些文字也可以看作是给天下所有人的一份礼物。 书中所收录的作品除了个别篇目以外,绝大部分文字都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写作完成的。篇目之间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联系和延伸,自始至终,叙事主体和母体都没有改变,叙事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一直在延续,因而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结构的非虚构文本。本书收录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情感细腻而真挚,语言优美雅致,意境深远,是一部较为优秀的散文集。
《鄯州春秋》是一部以隋唐时期发生在河湟地区的历史事件为主线而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隋时,草原王国吐谷浑觊觎河湟、河西地区,三番五次袭扰隋边,攻城略地,抢夺人财,形成边患。隋朝灭亡后,继之而起的唐王朝迅速剪灭群雄,统一中原。同时,出兵征讨盘据陇右、河西的薛举、李轨两大军事集团,进而把唐朝边界西移至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一带。利用隋朝政息人亡、死灰复燃的吐谷浑,再度强大起来,为患河右,唐王朝恩威并举,剿抚兼施,巩固边境的安宁。 此时,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迅速崛起,统一青藏高原,成为西部边陲一个实力强盛的王国。吐蕃东扩,迅速攻灭吐谷浑,进而染指河陇,于是,唐蕃之间以河湟地区为舞台,上演了一出旷日持久、波澜起伏的历史活剧。绵延千里的唐蕃古道,曾有过多少唐蕃大军驰过,金戈铁马,征剿杀伐,纷争不断,战争迭起,给河湟人民带来杀戮之祸、离难之苦。当然,也曾承载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车辇。从西魏时鄯州东迁乐都,到北宋时复迁西宁(即唃厮啰吐蕃政权首府青唐城),鄯州在乐都存在了数百年,期间经历了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使乐都一度成为河湟地区乃至大西北的军事中枢、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贸重镇。这一时期,乐都作为区域间的政治文化中心,经历了中原王朝同吐谷浑、吐蕃政权和与战的风云变幻;见证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及弘化公主和蕃(吐蕃、吐谷浑),促进民族融合、文化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尤其隋、唐时期,由于中国西部出现隋唐、蕃(吐蕃)、吐(吐谷浑)“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地处青海高原东部以乐都为中心的河湟地区,以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吐蕃攻陷陇右地区后,河湟地区又成为吐蕃王朝重要的战略支撑和经济依托;及至吐蕃政权分裂消亡,这里又成为吐蕃纷争,战乱迭起的策源地,直至青唐唃厮啰政权成立…… 小说以鄯州为主轴,用粗犷而探寻的笔调,描写了隋唐时期河湟大地波澜壮阔的战争风云,叙述了以文成公主为代表的李唐皇室公主和亲二吐(吐蕃、吐谷浑)的民族和解事件,对隋唐时期河湟地区的社会背景、唐蕃关系和人物群相,亦有一定的铺写。读者通过小说,可以概略地了解河湟地区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发展变化。
《高原小故宫·瞿昙寺》为《快读青海》系列图书中的一本,旨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立体而直观地呈现出藏传佛教圣地瞿昙寺的概貌。瞿昙寺建于1392年,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以宏伟建筑、珍贵文物、精美壁画闻名于世,历经600余年,古风犹存,人称“小故宫”,1982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二批中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无论是寺内近800平方米的巨幅彩色壁画,还是历史遗存五通御碑、十方匾额、象背云鼓,无一不彰显出瞿昙寺重要的佛教地位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书为《自然物语丛书第二辑》中的一本,由17篇自然随笔组成。主要叙述了作者深入落基山区,在荒野漫游、探索时与大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亲密接触的种种经历。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优雅流畅的文笔,深入浅出的语言,为读者描述和展现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荒野世界。
西宁地处河湟地区,是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地,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最典型的地方,因此,文化在这里交汇的同时诞生了许多名人,他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故事,虽然许多年过去了,但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这些望族名人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这本《老西宁伍——望族名人》以基本史料和亲自调查为依据,但并非是纯学理性的著述,而是将史事叙述和场景描绘相结合,用散文笔调生动自然地描绘出来,有很强的可读性。
青年作家卢一萍曾在帕米尔高原生活三年,自上世纪末到2007年间,他以喀什噶尔为出发地,先后多次翻越喀喇昆仑山脉,深入西藏阿里旅行和采访,对高原的山川地貌、人文风俗做了细致独到的探索、观察和思考。这部作品是作者以其独行荒原的传奇经历、经过多年沉淀后写成的一部有关那个崇高地域的大散文作品。这是对跨越新藏两地那几个有代表性的地区的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既大气又精妙的文学表达,为我们描绘了人迹罕至的高原雄阔壮丽的无边风景。
本书是一本藏族酒曲编选集。藏族酒曲,藏意为“勒”,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民间歌曲。“勒”作为藏族民间歌曲的性质,歌颂世间万物为特点,是藏族人民在庆祝、娱乐、聚会的时候要唱的一种民间歌谣。多在婚庆筵席等庆祝性的活动中公开演唱,相当文明,并以相互敬酒、表示庆祝为特点,本书充分体现了现代藏族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酒曲以其口头艺术的形式在民间不断实践,赋以别具特色的唱腔、丰富多彩的曲调、内容精炼的唱词和本身纯熟的艺术形象,受到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