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图书《远去的白马》作者朱秀海先生的最新红色题材中短篇小说集。该小说集收录了《永不妥协》《两次邂逅》《一枝红玫瑰》等8篇中短篇小说,生动讲述了革命年代涌现的红色人物、红色传说、红色故事,蕴含着中国伟大红色革命产生的深层逻辑和伟大意义。旨在让读者从这些故事里感受红色革命精神,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人民新政权的初心和使命。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全书主要以黄河流域艺术发展研究为主题,收录了天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在“中华民族艺术研究院首届年会暨黄河流域艺术发展论坛”上的优秀主旨论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为主线,从音乐、美术、唐卡艺术、艺术设计、教育等方面阐述黄河流域艺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展现了黄河流域艺术研究中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审美价值,旨在通过研究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信息和现实成就,将黄河文化发扬光大、将民族艺术发扬光大,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黄河艺术的博大精深,为更好地传承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
本书是一部总结古代黄河治理经验的专著。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黄河的乱与治一直是古人最为关切的现实问题。本书按照时间顺序,从先秦治水开始,一直讲到清末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在“束与分”的理念下,不断治理黄河的历史。作者通过对前人治河经验的梳理,总结出了“跑、壅、堵、障、疏、分、束”等历代治理黄河的措施。透过这些实践探索,可以了解前人对这条最为复杂难治河流规律的不断认识,感知母亲河滋养两岸文明发展的步伐,彰显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为现代治理黄河提供宝贵的借鉴。
本书稿是一部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报告文学,主要讲述了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的宏伟场面以及这条天路的时代意义。千年梦想,终于在21世纪的零公里铸成了第一部穿越世界屋脊的格萨尔王般的英雄史诗。在历史与现实、古代与近代、民俗与宗教的映衬中,将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筑路专家的执着信念和普通民众的魂牵梦萦,汇聚成青藏铁路这项伟大工程无比雄厚有力的动因,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气吞山河的非凡胆识和辉煌业绩。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曾荣获1997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故事发生在青藏高原赤雪嘉措碧湖之畔的绿色草原上,在两个世代纠葛的部落伊扎与沃赛中,在一枚代表部落权力象征的太阳石戒指的归属问题上,主人公索白、沃赛、雪玛,耶喜、嘉措、桑丹等两个部落的各色人等产生了不同命运的纠葛,使这块苦涩甜蜜恋情、幻想纠葛的土地充满了异样的魅力,也演绎着他们为爱情、友情、亲情的选择以及在部落生存、草山归属等问题上的挣扎,最终,在”阴谋家“严团长的挑拨下,两个部落在互相争斗中迎来了一场灭顶之灾……而残存下来的新一代部落人在神秘的太阳石戒指的引导下,只得寻找理想中的草原,以重建新的部落。
本书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正当主人公甲桑成为月亮营地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时,他最崇敬的母亲却突然辞世。与此同时,章代部落被无端侵占,头人父子惨遭不幸,头人的夫人阿·吉带儿子乔回到月亮营地娘家,企图说服继父阿·格旺帮助夺回章代,却在集市上巧遇十年前的旧情人甲桑。甲桑劫持了乔离开营地四处漫游。当甲桑千辛万苦送乔回到家后,章代部落却发生了不幸,甲桑孤身一人深入章代部落救出了乔,可他的英雄行为却引来了杀身之祸。一个尘封的秘密正在被揭开。
本书系《三江源丛书》丛书之一,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散文作品。全书以体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政治站位为主旨,在对黄河源头作出地理上的溯游和探索的同时,也对童年、村庄、乡村文化、民族文化作出了精神上的回溯和思索。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对悠悠神州来说,不仅是奔涌的生命源泉,也是生活的基础保障,在赋予两岸人民生存物质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生存的哲学,从而衍生出了悠久灿烂的地域文明。全书视野开阔,语言精美,有行走有思考,是新时代讲好“黄河故事”的一部重要作品,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系《三江源丛书》之一,以体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政治站位为主旨,由青海行走记者葛建中主笔,以追寻源头开篇,用纪实的笔法为你讲述一个更加真实、贴近的澜沧江,对澜沧江头地理、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溯源与探寻,记录了有关于澜沧江的一系列考察事件、人物故事以及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呈现出生态保护下澜沧江的全新之美,自然与生态、历史与人文的种种。对于延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配以50幅精美的图片,更直观地帮助读者了解澜沧江。
本书系《三江源丛书》丛书之一。本书以体现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政治站位为主旨,邀请青海著名作家耿占坤,以文学的笔法记录长江源头考察的亲身经历,以散文的形式展现出长江源头的自然、人文风貌。本书共分为“走进山水秘境”“走进人文家园”两个篇章,上篇尽写江源秘境景色之壮丽,下篇极写江源人文之瑰丽,其中穿插着考察途中发生的有趣故事与作者对长江源的深度思考,给读者呈现一个美丽、感性而又震撼的长江源。作品语言优美、含义深厚,是新时代书写长江源的一部重要作品。
全书共有16篇65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肥胖的概述。首先是对肥胖的认识和判定。强调世界高原人群肥胖的患病率都是较低的,提出了“高原减肥”这一论点。第二部分是糖尿病。重点是高原与糖尿病,全球高原的人群流行病学显示一个共同规律,即几乎全球所有高原地区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都是一致性较低的,探讨其原因。第三部分是高原对肥胖及糖尿病有益效应其根本的生物化学基础,即通过高原习服—适应对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的作用,可见血糖基础值偏低、糖耐量稳定、对胰岛素的易感性提高;脂质结构优化, 最大特点为α-脂蛋白增高而β-脂蛋白减低,对心血管具有保护作用。第四部分是与肥胖和糖尿病密切相关的高原饮食营养及代谢途径。介绍了最接近人乳的牦牛奶和酸奶对血糖的调控;高原茶文化对健康的促进。最突出的是提出了糖尿病的两种高原健康营养食物――青稞和藜麦,这是哺育两大高原人群——安第斯印第安人和青藏高原藏族的生命之食,证明了青稞β-葡聚糖对血糖、血脂的良性调控及藜麦作为“功能性食品”所发挥的作用,有力地反证了这两大高原人群糖尿病低发的营养学根据。最后,要以“高原也是健身处”来说明高原不仅是有低氧损伤的一面,即引起高原疾病,还有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一面,高原训练的累累成绩、世界三大长寿区都在高原以及利用高原环境治疗某些疾病的获益都是雄辩的事实。